Kimi:人工智能的前世今生 (第1/4页)

加入书签

宇宙大爆炸之后,“碳基人”主宰着地球;

元宇宙的将来,“硅基体”或控制着世界。

几十亿年前,碳、硅等元素一直存在。1787年,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首次在岩石中发现硅元素,为硅基材料的探索奠定基础。一百年后,1891年,德国波茨坦大学天体物理学家儒略申纳(Julius Sheiner)首次探讨了以硅为基础的生命存在的可能性。

AI诞生与晶体管起源(1940年代-1950年代)

1940年代,硅晶体管的发明开启了电子设备的硅时代。这一时期的硅技术为后来的计算机和AI研究奠定了物理基础。1950年代,人工智能的概念首次被提出,而硅晶体管的商业化生产为AI的发展提供了可能。图灵测试成为了评估机器智能的第一个标准。

1943年:美国神经科学家麦卡洛克(Warren McCulloch)和逻辑学家皮茨(Water Pitts)提出神经元的数学模型,这是现代人工智能学科的奠基石之一。

1947年:晶体管发明

贝尔实验室的肖克利和巴丁发明了第一台晶体管。这一发明标志着现代计算机的诞生。随后的几十年间,硅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,晶体管的尺寸不断减小,集成电路的密度不断提高,使得计算机变得更加强大、更加便宜。

1950年:图灵测试标准

英国数学家艾伦·图灵Alan Turing发表《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》(计算机器与智能)论文,首先提出了“机器能思考吗”。科学家们开始思考如何让机器产生智能。图灵测试,是作为判断机器是否能够展现出与人类相似智能的标准。

1950年:美国数学家、工程师和密码学家克劳德·香农(Claude Shannon)提出计算机博弈,尝试找到最优策略。香农因此被称为“信息论之父”。

1953年:IBM推出IBM 701型计算机,这是其第一台商用电子计算机。

1956年:“AI”术语提出

John McCarthy、Marvin Minsky 等人在达特茅斯会议上首次提出了“人工智能”这一术语,标志着AI作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诞生。

1957年:Frank Rosenblatt 发明了感知器,这是第一
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

↑返回顶部↑

上一章 书页/目录 下一页

其他类型相关阅读: 苍龙之争 一个普通人的鸡毛蒜皮 轮回镜:开局一颗丧尸星球 窝囊皇后?宜修乐意! 惊悚国运:开局举国狂烧万亿冥钞 奥特:帝国继承人被迫打工 宿主今天也想当大佬 网游之统一全球 造物者系统 全冠王座[电竞] 还珠之知情画意 从斗罗开始当大主教 全职高手之影子代打 末世:我有一支猛兽军团 网游三国占山为王 末世之娇软的菟丝花 火影:暗部鸣人 命源代码 各大旅游景区 终极:这个时空我守定了!